西湖三潭印月介绍

11 0 2024-04-18
苏东坡到底修了几个苏堤?您好谢邀!苏东坡一生共筑过三条长堤,有“东坡处处筑苏堤”的佳话。元佑四年(1089年),苏东坡任龙图阁学士、知杭州。那时候的杭州西湖由于长时间没有清理,淤塞过半“崶台平湖久芜漫,人经丰岁尚凋疏”,湖水逐渐干涸,湖中到处是野草,严重影响了湖边百姓的农业生产。苏轼来到杭州的第二年,就带领众人……

苏东坡到底修了几个苏堤?

您好谢邀!苏东坡一生共筑过三条长堤,有“东坡处处筑苏堤”的佳话。

元佑四年(1089年),苏东坡任龙图阁学士、知杭州。那时候的杭州西湖由于长时间没有清理,淤塞过半“崶台平湖久芜漫,人经丰岁尚凋疏”,湖水逐渐干涸,湖中到处是野草,严重影响了湖边百姓的农业生产。苏轼来到杭州的第二年,就带领众人疏浚西湖,这项工程十分浩大,动用了民工二十多万,开除葑田,恢复旧观。他把挖出来的淤泥全部集中在一起,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,堤有六桥相接,以方便行人行走,并在湖水中建立了新景观三塔(今三潭印月)作为标志。当地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劳,把这条长堤取名叫“苏公堤”,简称“苏堤”。

第二条苏堤是苏东坡被贬颍州(今安徽阜阳)时,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,并筑长堤。

西湖三潭印月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第三条苏堤建在绍圣元年(1094年)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、惠州(今广东惠阳)安置的时候。当时苏东坡已年近六旬,马不停蹄地星夜兼程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被贬之地,受到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。生性豪放、为人率真的苏东坡把皇帝赐的黄金拿出来,捐助疏浚惠州西湖,并修了一条长堤,为此百姓欢庆不已。

苏东坡在惠州度过了三年,期间经常游览惠州西湖,写了许多有关西湖山水的诗词。他在绍圣二年(1095年)写下的《江月五首》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,其中的“一更山吐月,玉塔卧微澜”更是千古名句。

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,但他的诗词具有极高的成就,为官也是不错的,尤其是三地为官,三处西湖,三筑苏堤,让人们顿生敬意。

西湖三潭印月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谢谢!祝您生活愉快!

杭州西湖知名度为什么那么高?

西湖知名度高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、西湖沾染了历史文化的光辉

西湖三潭印月介绍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西湖所在地杭州,历史悠久,南宋时期为都城,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,因此,在西湖周围遗留了很多古迹、建筑。

2、西湖四围环境优美

西湖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,有山,有植被,置身其间,宛若置身在风景画里。

3、杭州西湖流淌着浓厚的市井气息

杭州西湖流淌着浓厚的市井气息,与杭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傍晚时分,成双成对的情侣会来湖边照婚纱照,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。老人们也把西湖当成活动的场所,跳舞的,打太极拳的,比比皆是。

试想一下,一个跟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西湖,怎么能不被百姓喜爱呢。

4、杭州西湖有成熟的商业开发

游客到西湖,很容易就能租到自行车,沿湖边骑行。喜欢水中游,湖上还有古色古香的画舫船供游人凭古吊今。聪明的杭州人,就连"西湖鲤鱼"都烹饪成菜肴,成了招徕游客,宣传西湖的一张名片。

个人分析,有几个原因,简要列一下:

第一,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有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的说法,给杭州这座城市做了最好的广告宣传,西湖从中受益;

第二,中国民众非常喜欢的《白蛇传》传说,故事发生在西湖边,做为神话传说故事的衍生地,西湖自然多了许多扬名的机会儿。

第三,杭州边的灵隐寺、苏堤、六和塔等大小景点,反过来又宣扬了西湖的名气。

第四,就是吴越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脉,在历史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。西湖做为吴越文化的一个承载体,自然得到更多的瞩目。同时杭州西湖也荟萃和张扬了吴越文明。

第五,近现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湖的偏爱。西湖边有西子宾馆,解放后国家老一代领导人曾在此休养,会客,常住。

第六,杭州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不错。上海等周边大城市对西湖也有非常大的加持作用。

第八,文人诗词文学推波助澜。一句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为西湖扬名不少。

第九,最近国际盛会在西湖边召开,进一步提振了西湖的国际名气。

第十,尽管放到最后,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,就是西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湖泊,属于“城中湖”。这就大大减少了与国内其他湖泊PK的成本。

目前杭州西湖已经成为一个地理标志,一个空间和时间情感的坐标。但同时也要看到其问题所在:一是湖域面积实际上并不大;二是周边的开发利用已经穷尽,没有继续创新利用的可能;三是新兴的湖泊将越来越多的分走西湖的流量。

以济南为例,正在告别与西湖同时空的“大明湖时代”,进入华山湖时代和雪野湖时代。后两者的水域面积以及文化含量,都有一定优势。特别是雪野湖水域面积要比杭州西湖大数十倍之多!而后“两湖”区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,由此设想,全国这样的城市何其之多?今后,目前的西湖作为一个“大婆”必然要面临越来越多的“新妇”争宠的问题。能否一直享受全国人民的偏爱,这是一个问题,也是一个实际挑战。

我是老乔,《齐鲁晚报》文旅资深记者,也是头条号等平台“老乔游记”的老乔。欢迎关注,互动!